三千一瞬生命文化网

闻香入道(四)内省外境修心性,礼敬诸佛心光明。

2021-06-10 11:05来源:光中书院作者:秦光中网址:http://www.3000-1.com浏览数:2416 

闻香入道(四)

IMG_20210223_145348.jpg

生命文化,讲敬、静、境、镜、净、竟。尊敬的敬,安静的静,境界的境,镜子的镜,清净的净。

尊敬、安静、境界、镜子、清净、究竟六个方面。外境指的是世象,外面的事,外面的形象,是看得见的,除了外境,还得向内,就是我们需要内省,这样才会境界圆满大自在。

敬、静、境、镜、净、竟,外境是境界,内省心情返性初。圆满大自在,我们要做事,对外不是敬业的精神,而是礼敬的精神。和外界交往时,你想做一件事情却做不成功,那是因为你把对方当作敌人,把外界的事当成一个苦差,你生不起恭敬心,心虔诚不起来,你就不能成功。不敬,你就找不到你内心的本来的觉悟,你的心定不下来,是乱的,是妄想。至于境界,分为凡人的境界、小乘的境界、大乘的境界、二乘的境界,各种不同的境界。我们做事,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,观念角度自然不一样,方法一样,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。

我们用高维指挥多维空间,我经常讲到一句话,要用高维指挥多维,就是说要用精神的境界指挥物质的境界。就像我们敬香比不敬香好,为什么呢?一敬香,你这一个念头,或者打火的刹那间,你的世界是安静的。通过敬香,这一次几秒钟打火的时候,你安静了。慢慢地延长到静几分钟、十几分钟、二十几分钟,你静的时间延长了,那你就安静了,你的精神境界就提高了,因为一静百应。你不静,心沉不下来,就生不起恭敬心,不诚无物。佛经里面有一句话讲:诚意方殷,你不诚意,诸佛菩萨就不会来帮你。

你在外谈事情,不诚心诚意,不尊敬别人,不礼敬别人,这事情就谈不成,你想骗他,说不定你会被他骗。只有尊敬对方,才会净心,你要把对方当成是和自己同体的,你是在帮助对方而不是要骗对方。吸引力的法则就是,你利用什么,你就会得到什么,你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,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。只有找到自己的清净,才能提升你的境界。你的境界高了,才能找到你自己,你自己是谁,对方是谁,你和对方在做什么,你为什么要这么做,他为什么要跟你做?你只有清净了,才能看得清清楚楚。一杯水清静下来,就不动了,不动照镜照见五蕴皆空,下面是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水一动就照不见东西。

静,这个是什么样的境界,吸引力的法则。地球的吸引力,是一种力。不管你愿不愿意,这个吸引力都是客观存在的。如果没有吸引力,我们就不会出现在地球上了,就在天上飞了;还有一个电磁力,你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;还有强核力和弱核力,这四种力。你的境界没到一定的高度,你就看不到问题,你不尊敬人,同样会被人骗,同样不受别人尊敬,这样你的境界就有问题。静能生慧,静能生定,环境的境是境界的境,就是土。

敬、静、境、镜、净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是金字旁,心里面有个镜,这就是一面镜子。世界就是一面镜子,没有别人,一切都是你的投影。你是什么样,投影就是什么形象。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,你想求,求不到,求不到就苦,这就是镜子。水中月,镜中花,这面镜子是干什么的呢?通过镜子就能照出自己是苦脸还是内在喜悦的心。

所以说你不要怨外界,外界都是你,什么样的投入就有什么样的结果,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,这个就是镜像。让自己的心空下来。当你能空下来的时候,就知道自己了。

学过禅宗的人都知道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这是六祖慧能的究竟之法,这个镜子的法也不错,能够用镜子照自己,把自己内心照起来改变掉,这也是二乘里面的好方法,小乘里面的好方法,这是一个方便法门。用镜子照一照,找到自己的缺点在哪里,怎么去持戒、上升、在戒定慧去提升。神秀也是不错的,这个叫时时勤拂拭,自己好像是个明镜台,心如明镜台,时时刻刻要把镜子擦干净。敬、静、境、镜、净、究竟,最后得到什么?究竟,就是两点水,净土的净,就是究竟,因为你不管修行什么样的法门,修到最后都到极乐世界去。

现在我们修行的人,不是修到极乐世界,那这一世就痛苦,他还在求,求不得苦,他不知道这个修的目的。让你念佛的目的,敬香的目的,安静的目的,观想佛像的目的是什么?都是方便法门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,无一法可得,那就是一个就究竟法。但是,你说我不要学,错了,那你就是魔道。为什么呢?凡人是不学的,他功高我慢,他目无一切。小乘要学的,学了以后,没有我执有法执。那就通过乘学什么?要普度众生,改变自己,而不是改变别人。要求对方怎么样,实际上是魔道。你不能改变外界,外界都是你前世因缘修的,它是感召来的,是来帮你修炼、提升的。如果你认识不到,你还认为自己委屈、受伤害、受苦,你还在怨,那就会得到负能量的东西,最终是伤害自己。   

所以凡人、小乘、二乘,都不可取,小乘和二乘比凡人好一点,为什么呢?小乘、二乘的起码知道通过敬香、念经能够学到东西,能够调整自己。那凡人是什么呢?不知道,就是一生一世,没有三生三世,没有轮回,爱怎么做就怎么做,结果他不会尊敬。我们要通过修行,从敬到清静,到这个境界,到这个镜像,到这个清净,极乐的净土,到究竟,才能大圆满。

书法家苏东坡到惠州的一个寺庙去,遇到一个和尚。和尚在那里打坐,他一看和尚在打坐,于是自己也打坐,他问了和尚一个哲学问题:“以大师的慧眼来看,我乃何物?”佛印不慌不忙地说:“在老衲心中,施主乃如来佛祖。”苏轼正准备从佛印的回答中找茬,以此来攻击他,结果佛印说的是好话,像佛祖那是最高级的称赞了。不过苏轼还是想揶揄佛印一下,因为佛印长得很胖,一大堆坐在那里,苏轼便笑道:“然而以吾观之,大师乃牛粪一堆。”佛印听了也不生气,微微一笑,然后默不作声。苏轼带着自己的“胜利”成果高高兴兴地回了家,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妹妹苏小妹。

苏小妹听了哈哈大笑,笑哥哥被人贬了还不知道。苏轼就问妹妹到底是何意?苏小妹说:“佛由心生,心中有佛,你自然看什么都是佛;而心中无佛,你看什么都像牛粪。相比之下,哥哥和佛印到底谁更有修养?”苏轼一听,恍然大悟,才明白佛印原来是真正的得道高僧。

你心里有什么,外面就反映出什么,外面只是镜子,照见你的心而已。所以,我们对外的所有事,都看的见,摸的着的。想得到的就是“相,名、利、情、权”,“相”上面就看你的境界,你有什么样的境界就会看到什么样的结果。我们的敬香,也是个境界。有的人去山里面敬头香,说要菩萨保佑,保佑他赚一个亿,这也是敬香。好不好呢?也好,也不是坏事,不是去杀人,是去敬香。敬香是为了上功夫,成为阿罗汉,不管你怎么样,要提升自己的境界,最终也是好的,不是坏的。

这个境界是什么呢?行菩萨道,自觉了,渡别人,学各种各样的法门,是随顺众生的。众生有什么苦?就帮它解决什么样的苦,为了普渡众生学法、求法,这也是一个境界。有一个学生跟我说,他打坐能打六个小时,后面又延长到八个小时,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我,腿不能走了,走不动。我说那有什么用啊?打坐不是死死的打坐,你是为了自己,为了证明自己的方法好,这叫执着,叫法执。为了自己一个人好叫我执,为了你这个方面好叫法执,这就是凡人、小乘、二乘的境界。

再到上面是什么?无上乘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,你就不会颠倒梦想。梦想在哪里?总想在别人身上得到什么?在他的法上面得到什么?这都是妄想,妄想是上不了境界的。敬香有各种各样的境界,喝茶也有各种各样的境界,不管你好不好,你能敬就是好的,你不能敬就是不好。你在一定的时间内就清静了,敬香的时候是敬的,慢慢地进入到以后,香云盖菩萨,外境四相上境界。

为什么是外镜呢?对他不尊敬,我们连畜生都不如。我在台湾的学生到我这来的时候,说,秦老师我们明天去九华山去了。我说没买票呀,他说我们大家一起念经,一起祈祷,第二天他真的把九张票都打到了,然后我们就一起去了。他就在家里面观,他的天目开了,九华山我没去过,他说那里有好多尼姑,有好多茅棚。九华山的竹子都是朝着大雄宝殿的,竹子都知道尊敬佛,因为它有灵气,有气场。

你点香的时候也知道,当你心静下来的时候,这个香就到你这里来了。你心动的时候,香就不跟你走,所以它也懂得礼敬。你什么样的心对它,它就怎么对你。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都是众生,不是只有你,都是平等的。外境四相境界,内省。不要因为外界不按照你的心情走,你就不开心。

实际上,人在世界上就是一个对外处理事,对内处理情的。情是靠你自己的,情到外面求不到,你尊敬外界,外界就尊敬你,你不尊敬外界,你把外界当傻瓜,外界也把你当傻瓜,不跟你客气。都是平等的,内省心情返性初,每个人都有情,没有情就不是众生。但是你执着情的时候,就是魔,你返到你的心性的时候,你就圆满大自在,我们都想心里自由、心灵自由。这个就自然了吗?你如果到不了这个境界,你就自由不了。有人贪几个亿,也没有自由,最后还被抓到牢里面去了,有什么用?

所以说,大自在,你要静,静到究竟的境界,才会大圆满,总结起来讲

内省外境修心性,礼敬诸佛心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