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千一瞬生命文化网
|
少則得,多則惑2015-07-08 10:22浏览数:59次
《黄帝内經》中云:「心之官則思」,「心主神明」。人不可一日無思,思是人類認識 自我、認識自然、順應自然、改造自然的必備武器。人们的能力高低,取決于思考能力如何。然而,不是每個人都會「思」的,有的人成天想的是什么呢?恐怕無用的多,絞盡腦汁的思不在少數?真正「發而中節」的人和事有多少呢?似乎少了 一些,恐怕多半是白用功。 如何思呢?我们不妨先從生理上看,思則氣結。我有一位同胞哥從上海來看我,幾十年未見,我極度興奮,認真思考如何接待他,和他相聚。忙這忙那,結果每天的正常大便,突然兩天解不下來,大便干結。以后讀中醫書才知道:「思則氣結」,所以大便不暢。這是興奮过度所致。相反,過分悲哀的思又怎樣呢?恐怕有人面黄肌瘦,補得再多,也是營養不良,脾不運化,脾功能差,那么大便溏泄、泄腹都有可能。 再從精神上看,由于思慮過度,會使别人不愉快,覺得此人眉頭緊鎖,心機重重,不可交。如果兩眉毛間長滿連成一綫的細毛,恐怕誰見了也不會高興,家庭、生活、工作都不會有大起色,倒霉的事會接二連三,你能説他不思嗎?不是,他是思慮太多。孔子云:「思而不學則罔」,這種時候還是多學一點,多悟一點東西,總比空想要强得多。思而不得其所,抓不住問題的中心,拿得起放不下,又有何益。 總的來説,人必須思考,不能無所事事,什么也不管,那樣將會什么事也搞不好, 處子被動應付的狀態。整天養尊處優,身體胖乎乎的,則會樂極生悲,由此産生糖尿病、髙血壓、心臟病,身體亦會毁于一旦。 那么,應該如何「思」呢?老子《道德經》解釋里對「思」有這樣一個故事,一個看機器的人,应积极地去看机器的動轉情况,出現問題立即修理,當檢查修理完畢后,應該在那里静觀,心站在那里觀察變化,不要想與此無關的事。處于一静百應的 狀態,那他將是好工人、操作能手。反之,機器無問題,你想着出問題,怕出問題,或思 考與此無關的事,一旦機器出故障,需你去判斷、處理時,一是手忙脚亂,二是束手無 策,三是頭昏腦脹,想解決也解決不了。深圳一家公司周工程師來信説.「秦老師練了你的功以后,我思考問題的方式變了,工作效率提髙了。有一次,一臺進口機器,幾位髙級工程師都弄過,無法解決,而我思索許久,認真分析以后,感到力不從心,我就放下静静地練功、休息,一下子腦子里出現了解剖、分析它的方案。大家想了十幾天未解決的問題,我只用兩天就迎刃而解了。」這説明多思反而無益,排除情緒千擾,處未 發之中,可能思考更能接近問題的本質。科學工作者學氣功,我想出更多的狀元是應該的。從這里應該悟出一點東西。 記得一九五八年,十七八岁的我在兴化戴南棉加工廠,學習開240匹馬力柴油機時,学上得少又不懂看到那么多名詞,寊在記不下來,感到很烦惱。后來,在静坐中,我悟到:「分系统來記憶、來觀察和發現問題,抓主要矛盾。我將柴油機以水、電、油、動力幾個系统來觀察、比較、思考,结 果,一個月内我即掌握了問題的本質,心里就踏實了。將它們分門别類,順滕摸瓜,則 有了主宰。結果,雖然我的文化水平很低,但學得最快、最好。 綜上所述,人不可以无思,重要的是不被七情、外境所转,需要有灵动活泼地去思才能豁然贯通。人是思考主體,人心能保持常静常應、靈動活潑是很重要的。思, 需要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出智慧,出成果。反之,思那些無用的,則不如不思。古人云:少則得,多則惑」,思索問題也要有一個尺度。對問题不了解時要多思、多想,已有结论要脚踏寊地的去干,思而不干等于不思,碰到難以解決的難題時,更不能胡思亂想,宜「以静制動,以缓制急」,保持良好的心境去思、去悟,也即是「止觀雙運」(見炁的感悟一文),將自己調到恰到好處。 人處多維世界之中,面對復雜人生,不能僅在綫的兩端好與壞、是與非二维的圈 子中去思考,應該用立體的、多维的方式去思考,幸許能超脱一些,俗話説:「東邊不借宿,西邊一千户」,人不能一顆樹上吊死,如能將自己入静進入氣的狀態,方法或許靈感會出現得更多,使你更加聰明起来,光明定在前頭。
上一篇: 生病须求因,治病先治心
下一篇: "恒顺众生"是我们待人处事的要则
|